干货分享丨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经济、产业、技术环境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环境: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与之息息相关的社会环境影响因素,政策因素可以驱动也可以是规制,经济因素和产业环境因素与行业发展的需求面和支撑条件息息相关。

技术因素可以驱动发展的利器也可能带来新的挑战,以下将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环境从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产业环境和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供应链1    

政策环境

近年来,国家相继颁发支持推广供应链金融服务相关政策,大力支持以金融科技为支撑的系列供应链金融模式,商务部、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相继提出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

以2020年4月10日,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为例,积极推进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利用科技赋能金融发展势在必行。

经济环境

01

我国金融业供给总量充足,但存在供给侧结构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8 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7.68%,比 2015 年的 8.44%的历史峰值有所下降。

但跟历史过往相比,仍然处在一个相对高的水平。相较而言,2017 年美国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7.5%,并且近十年这一数据也没一年超过 8%。

可见,我国金融总量供给是充足的。从金融机构数量来看,除六大国有银行外,还有数千家遍布各地的中小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供给相对充裕。

虽然金融供给总量充沛,却存在内部结构的不均衡现象。首先是金融市场结构不均衡,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比重远高于直接融资。

再者,现有银行体系内部供给结构不均衡,对中小微企业的供给不足。最后是产品与服务的结构不均衡。

银行总行是产品与服务的设计者,各地分支机构往往难以根据各地经济特点做适应性改造,常常造成产品单一、同质的现象,难以精准满足实际市场中不同规模级别和不同行业业务特点的客户差异化需求。

02

中小微企业虽具重要经济社会功能,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存在

供应链2

近年来小微企业发展迅速,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微企业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源泉。

截至 2017 年末,我国小微企业法人约有 2800 万户,个体工商户约 6200 万户,中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重超过 90%,贡献了全国 80%以上的就业,70%以上的发明专利,60%以上的 GDP 和 50%以上的税收。

央行和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2018)》显示:从服务覆盖面上看,截至 2018 年末,小微企业法人贷款授信 237 万户,同比增加56 万户,增长 30.9%。

但是贷款授信户数仍仅占小微企业法人总户数的 18%;从贷款余额上看,截至 2018 年末,我国小微企业法人贷款余额 26 万亿元,占全部企业贷款的 32.1%。

但其中,单户授信 500 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仅 1.83 万亿元,普惠小微贷款余额 8 万亿元。

以上数据说明了小微企业在融资中的弱势地位,其所获得的融资支持与其国民经济地位之间的差距。

根据清华大学 2018 年发布的社会融资成本指数显示(具体见下表),当前我国社会融资平均成本为 7.6%。

但是资金成本较低的银行贷款、企业发债、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等渠道是央企、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主要享有的,对于大部分中小微企业而言,银行贷款的可获得性并不高,而更多的依靠保理、小贷公司、网贷等资金成本较高的方式获得融资。

供应链3

03

中小企业的弱势地位,导致实际生产运营中面临严峻的资金约束

国际信用保险及信用管理服务机构科法斯集团自 2003 年开始开展中国企业支付调查。

根据对 1500 家企业(其中近 60%的企业为年度营收小于 5000 万人民币的中小型企业,90%为私营企业)的调查,科法斯发布了最新的《中国支付状况调查 2019》。

报告显示,2018 年企业提供的平均信用支付期限(赊销期限)从 2017 年的 76 天增至 86 天,这数据在 2015 年为 56 天,近年来持续攀升。

从结构来看,提供超长平均信用支付期限(超过 120 天)的企业占比近几年持续显著增加,2018 年该比例为 20%,2017 年为 12%,而在 2015 年该比例小于 5%。

即使如此,仍有 62%的企业遭遇了支付逾期,其中 55%的企业遭遇超长支付逾期(超过 180 天)的数额超过了企业年度营收 2%(科法斯认为很可能使企业现金流遭遇困境的情况)。

从不同行业来看,汽车和交通行业的平均信用支付期限最长,其次是建筑和能源。排名最末的行业分别是化工、零售和农业食品。

中小企业因为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实际生产运营中的运营资金不断被挤占,在经济增长放缓和国内去杠杆的大势下更为突出,中小供应商不得不提供更长的信用支付账期,从而自身遭遇现金流困境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产业环境

我国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不够成熟,供应链体系尚未完整建立,造成了整个供应链效率管理效率水平较发达国家偏低。

2010-2018 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从 7.1 万亿元上升至了 13.3 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 GDP 的比率虽较几年前有所下降,但仍高达 14.8%,远高于欧美国家的 7%~8%的水平。

金融领域,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国家对金融机构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要求的现实压力,另一方面发力B端企业金融市场是众多金融机构的重要战略选择。

互联网及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给生活和业界带来了巨大变化,人们见证了大、小巨头(BATJ—百度、阿里、腾讯、京东;TMD—头条、美团、滴滴)的顺势崛起,也亲历了移动支付全面渗透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在金融服务领域,移动支付 C 端入口被 AT(阿里、腾讯)二分天下,网络效应带来的市场垄断,使得一众金融机构有心无力。

为避免重蹈覆辙,在 B端企业金融市场抢先发力占据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二选择。

供应链4

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金融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传统金融的信息采集、客户触达、风险控制的手段和方式。

在新的形势下,银行业为了保持竞争力,一方面必须要夯实其数字化能力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升级服务理念,积极主动推进金融服务与各产业链的融合,为企业客户提供更优的服务体验。

供应链金融,成为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力B端金融业务的重要抓手和业务切入点。

技术环境

供应链5

大数据、人工智能、5G(移动通信)、云计算技术合称“大、智、移、云”共同构成了万物互联时代的新型基建设施体系。

大数据、人工智能对供应链金融的风控和决策提供重要支撑,大数据建模可对借款人或借款企业资质事先筛查和精准画像。

由于与最初始的数据采集和流通直接相关,5G 作为新型基建的底层技术,支撑整个信息产业的未来发展。

 

云计算大大降低了供应链金融该体系内企业数字化线上化的成本,让各类服务触手可及。

物联网与供应链金融的结合主要是通过传感技术、导航技术、定位技术等方式,在仓储和货运环节来控制交易过程,提高终端交易的真实性。

区块链技术具有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特点。

为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应付账款的快速确权提供了便利,同时减少了中间环节,交易数据可以作为存证,中间环节无法篡改和造假,并且可以追踪溯源。

区块链技术的这些特点与供应链金融的业务环境天然契合。

综合上述各类产业环境与技术发展的突破,推动整个社会进入万物互联的产业互联网时代,最终也将推动供应链金融自身服务模式的智能化变革,为建立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